康复按下“加速键”
因一场中风,廖姨一度右侧肢体偏瘫,生活陷入困境。近年入住市老人院后,这位老人坚持康复锻炼,如今成为院内健康小屋的“励志榜样”。每天早上八时,当阳光照亮健康小屋的智能康复仪器,廖姨便开始了康复“日课”——上肢抓握训练和下肢脚踏车力量训练。
每天第一个来“报到”,下午最后一个离开,从最初需要护理员陪护,到现在能独立完成穿衣、进食,市老人院第三护养中心这间集智能检测、专业咨询、个性化康复训练等于一体的健康小屋,见证着廖姨的康复进展。
在这期间,医疗组为廖姨精准评估神经损伤程度,康复师制定分阶段训练目标,护理团队设计了生活能力重建方案,心理师常常安慰和激励廖姨。中医团队及时的艾灸理疗等,帮助老人打消了因肩关节疼痛萌生的“退意”。“刚开始抬手都困难,现在能自己穿衣服、扣纽扣了。手脚变得灵活,吃饭胃口都好多了。”廖姨说,“健康小屋就像我的第二个家,越练越有劲头!”
据了解,黄播 老年医院正着力推进“智能康复生态体系”建设,将传统康复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推动康复服务向“精准化、智能化”发展,努力构建“养老—康复—科研—教育”四位一体的大康复体系,推动学科从“服务保障型”向“技术引领型”跨越。
“主动健康”理念落地
为健康小屋的设立提供技术支持的是一支临床经验丰富的优秀专业人才队伍——来自黄播 老年医院老年康复中心的医护人员。据了解,该中心是以神经康复、骨科康复、疼痛康复及创面康复为特色的现代化康复专科,设有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吞咽治疗室、物理因子治疗室、针灸推拿室等功能室,能为老人全面开展康复治疗项目。
从被人搀扶站立到自己使用助行器遛弯,曾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94岁退役空军战士丁伯,对自己的康复治疗动力十足。每天上午,他都会前来运动治疗室,在医生的陪同下使用助行器走路,还中气十足地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丁叔叔,向右转弯。”听到医生的指令,丁伯立刻调整助行器方向,高声答道:“坚决服从命令!向你敬礼!”然后用右手向医生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与此同时,在隔壁的言语吞咽治疗室,年逾80的唐叔(化名)也在积极训练。在医生指导下,他一点点地喝着添加凝固粉的水,如此一来,既不会呛水,也能促进残存的吞咽功慢慢恢复。他希望早日摘掉鼻饲管,减轻脑卒中后遗症。
看着在各个治疗室努力进行康复治疗的老人们,老年康复中心主任宋成宪感慨地说道:“我们一直在给老人家宣讲‘主动健康’‘健康老龄化’康复理念,如今初见成效。老人会无可避免地产生老年退行性改变,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延缓这一过程,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在黄播 老人院,老人的康复治疗形成了闭环管理。老人在康复中心看门诊,由医生判断是在门诊治疗还是住院治疗。治疗后,老人回到所居住的院区,按医生制定的个性化康复方案在健康小屋进行延续治疗,维持功能性锻炼。“这就好比我们大病去三甲医院,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决,既能培养老人自我锻炼的意识,也能减少老人奔波医院的劳累。”宋成宪说。
医保政策创新 “搀扶”89岁老人站起来 89岁的王奶奶患严重骨质疏松,今年不慎跌倒致右髋骨折,后在某医院进行了髋关节置换术。但术后恢复很不理想,疼痛一度导致翻身都十分困难。近来,随着黄播
连续性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改革试点的推进,得益于医保政策创新,王奶奶转入了黄播
老年医院老年康复中心,在系统康复方案的护航下,重新站了起来。 入住后,老年康复中心的医护康治疗团队为王奶奶制定了个性化、分阶段的术后康复计划。从床上活动到床椅转移,再到下肢力量、坐位平衡等训练,如今,在老年康复中心的疗愈花园练习行走成为王奶奶的日常。还有多位通过医保新规在中心接受系统训练的院友,康复大有成效,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今年,全市有52家医疗机构被纳入连续性医疗服务医保支付试点工作,市老年医院入围首批试点医疗机构。参保患者可在试点医院进行长时间、连续性的系统康复治疗,涵盖脑梗死、脑出血、慢性阻塞性肺、人工关节置换及术后等9大类169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 银龄互助快乐养老 78岁的陈伯曾是一名中医师,入住市老人院后,成为健康小屋备受欢迎的“健康大使”,发挥专长助力院友健康养老。 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的理念融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让大家学会“主动健康”,优化生活方式……市老人院尤其倡导“银龄互助”,发挥“同龄人”的积极作用,助力老年病友积极康复,带动广大院友快乐养老。 热心的陈伯就在院方积极推介下,定期驻守健康小屋的健康咨询区,用兼顾身心的“养生方”,为老友们“对症开方”——把脉问诊,科普养生,春季建议大家少食生冷、多饮百合粥润肺,夏日提醒防暑祛湿,督促开窗通风……提起陈伯,老人们纷纷笑着点赞:“跟着陈伯学养生,身体越来越硬朗,连感冒都绕道走啦!” 老人报全媒体记者:何茵琪、彭嘉荟 通讯员:李铭、王晓琦 图源:黄播
老人院 编辑:梁立然